介绍名胜古迹的800字说明文

找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找人”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介绍名胜古迹的800字说明文(共1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名胜古迹说明文600字

美丽的栈桥位于市南区海滨,青岛湾的北侧,它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市内的中山路,连成一条直线,从海边伸向海里,素有“长虹远引”的美誉。

鸟瞰栈桥

让我们追溯一下栈桥的历史吧!栈桥光绪十八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后来栈桥失去了作为港口的使用价值,几经改建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这碧海银波之上。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时常有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着堤坝,击起层层浪花,蔚为壮观。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名为“回澜阁”。倘若进入阁内,你会发现可以沿螺旋楼梯等到楼上,四周全是宽敞明亮的小窗户,放眼望去,真是另一番怡人风景。不过,现在它已是一个小型的展览馆,经常举办一些美术、摄影和其它艺术展览。桥的西侧有许多华灯,一到晚上便灯火通明,游人如织。远处还有高楼林立,美不胜收,好一幅醉人的画面!桥北沿岸是“栈桥公园”,园子里夏季百花争艳,冬季青松挺拔。另外,还有很多供游人小憩,观赏海天景色的石椅。桥身全长400多米,宽大约8米。许多游人经常穿梭于此,欣赏海上美景,还有人乘坐旅游船身临其境这美丽的大海。

美丽壮观的栈桥

栈桥最吸引人的是要数秋天涨潮了,这时西部岸堤景色尤为迷人,巨浪滔天,数十米高的浪花响彻云霄,令人叹为观止。退潮后,海水后退一百米,礁岸沙滩上赶海挖哈喇的游人络绎不绝。风平浪静的时候,成千上万的海鸥在海面上飞来飞去,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漫步栈桥之上,青岛湾的醉人风景可尽收眼底。青岛栈桥欢迎你!

篇2:名胜古迹说明文600字

傅庄遗址

位于谯城区花戏楼办事处傅庄涡河岸边。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出土有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尤其是人体葬式为他处罕见。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凤岭遗址

位于谯城区城父镇漳河岸边。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出土有玉器、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有传说故事。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钓鱼台遗址

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钓鱼台村。遗址坐落在涡河北岸边,高出周围约2。5米,钓鱼台面积2500平方米,为古代聚落遗址。

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对钓鱼台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通过试掘和采集,获得有石斧、石刀、石锛、骨针、陶鬲、陶防轮等文物。钓鱼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陶鬲中贮存的碳化小麦,是极其珍贵的,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中国古小麦”。钓鱼台遗址属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王墓

又称“汤陵”。殷商古墓葬。在亳州汤陵公园,成汤为商君主,文治武功,颇受后人敬仰。墓为一个隆起大土堆,相传为成汤衣冠冢。墓前有“商成汤陵碑”。碑文系清书法家梁文山所书。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氏宗族墓群

位于亳州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四孤堆、刘园孤堆、薛家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占地约10平方公里,甚为庞大。

亳州城南有曹腾、曹褒、曹嵩、曹灿、曹胤等人的墓群。近年考古发掘证实,亳州城南除有《水经注》记载的曹腾等人墓以外,还有曹鼎、曹鸾、曹勋、曹水、曹宪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墓。可见曹氏家族,自曹腾发迹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群,其宗族墓地广大。

曹氏宗祖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规模都很大,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一般均具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数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结构的曹腾墓和砖结构的曹嵩墓。

墓门多为石结构,饰有画像刻石,墓室墙壁、券顶绘有彩色壁画。出土有玉刚卯、玉猪、银缕玉衣、玉枕、象牙石等珍贵文物。墓中出土的800多块带文字墓砖,最引人注目。有隶、篆、草、真、行等书体。文字内容记有曹氏宗族成员或地方官吏姓名,也有一些反映人们对当时社会不满的词句,对研究我国古代书体演变和对外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3:名胜古迹说明文600字

青海位于祖国西北部,它的版图形如一片枫叶。青海五分之四以上是高原,平均海拨3000米以上,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另外,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共有53个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期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青海人也像枫叶一样,热情似火,团结一心。

青海还有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比如说:位于平安的夏宗寺、湟中县的塔尔寺等。夏宗寺为研究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也为广大旅游者和宗教信徒创造了朝觐的广阔天地。景区内每年六月初六举办“六月六花儿会”。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 ,它是黄教创始人宗 巴大师的诞生地,因而成为信徒们虔诚朝拜的地方,在藏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地。大金瓦殿是塔尔寺建筑中的佼佼者,凝聚了藏汉能工巧匠的非凡智慧和惊人的艺术才能。大金瓦殿位于全寺建筑的密集地,在殿堂林立,回廊曲折处,为三层宫殿式建筑,巍然高耸,格外引人注目。青海的名胜古迹真是又大又漂亮啊!

青海不但有很多名胜古迹,而且还有许多自然景观。比如说:文明世界的青海湖。从空中附瞰青海湖就像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青山草原间。远远望去,构成一幅蓝天、白云、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绮丽画。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湖面形状像一枚大大的鹅蛋。青海湖的妹是富有灵性的美,这里是鸟的王国,是生命的天堂。湖中有大小岛屿5个。期中鸟岛是一处绝妙的世外桃源。鸟岛又名海西山,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地,位居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因为每年春天有十多万只从南方越冬归来的鸟儿云集在鸟岛,在岛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所以岛上到处都是鸟蛋。因此,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蛋岛”。怎么样?青海湖很漂亮吧!

我爱我的家乡——青海,这里有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和文明世界的青海湖!青海——我永远爱你!

篇4:永州名胜古迹的说明文

宁远古城西廓有一群巍峨的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十分显目,它就是名闻遐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疑山风景名胜区重要人文景观——宁远文庙。

宁远文庙,原建在距宁远县的城东11公里的冷道县故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县城易名迁址,随县城迁建于今地,又名学宫,是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堂,又是古代社会官办的学堂,它是庙学合一的教育机构,是传播儒文化的神圣殿堂。

宁远文庙历史上曾多次进行修缮。明代洪武二年(1369)、永乐十七年(1419)至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二十六年(1547)数次重修;清代康熙七年(1668)至二十年(1681)、乾隆三十三年(1768)两次重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县人黄习溶因军功被清朝迁授四品顶戴,为振兴人文,捐银倡修,筹集白银六万余两,历十个冬春,于光绪八年(1882)竣工,成为当时“湖湘之最大”。近代,教育的普及,推动学校的教育功能,被辟作“民众教育图书馆”。1926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作县农运的中心,成了农会、工会的办公地点,后又在庙内先后办了平民女子习艺工厂、县立女子高等小学等。1937年,日寇进逼长沙,省会湖南私立育群中学(长沙市八中)迁来宁远,占用作校舍,直至1951年迁出。随后,被占作县直属粮库的粮仓。直到1959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粮仓才迁出。

篇5:永州名胜古迹的说明文

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舜陵后的舜源峰,现已开辟为公园。山峰海拔600米,因属舜葬之所,历来就为封禁之地,所以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山上林木覆盖率98.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8万,是纯天然的氧吧。舜源峰为九嶷九峰之首,位居中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楼、石城、朱明、箫韶如众星拱月,环而护之。其峰南北走向,三峰并立,山势雄奇,北边为悬崖绝壁,上有千年石枞一株,干大数围。石枞也为九嶷三宝之一,与一般枞树相似,只因其多长在峰巅石崖之上,故名石枞。其性耐寒耐旱,主干笔直,皮色深红,木质坚硬,了又有五叶、七叶、九叶之分。据旧志载,九嶷九峰之巅皆生石枞,如今只有舜源、娥皇、石楼、桂林四峰有之,他处均无。有人曾试将山上生长的石枞移至别处种植,终不见有存活者。舜源主峰上猕猴成群,常与游人相戏,别具情趣,登顶四望,九疑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篇6:永州名胜古迹的说明文

在我的印象中,唐朝之前除了皇宫、寺庙、宝塔、楼阁之外,几乎是没有两层楼的民居的。如果汉唐题材的影视上出现两层楼的民居,基本上可以断定那是一个错误。没想到,眼前这件陶器,却颠覆了我的记忆。

这是一座陶屋,脸上尽是沧桑。它像一个目光呆滞、身体羸弱、动作迟缓的老人,带给人许多联想。

1988年,在零陵古城的鹞子岭建设工地,发现了一批西汉和新莽时期的古墓。当时的零陵地区文物工作队和县级永州市文物工作队获悉,开展了联合发掘。考古人员在一座新莽古墓中,出土了一批以陶器为主的明器,其中就包括这件新莽陶屋。

这是一座支离破碎的陶屋,破碎得让人心疼。大约是在出土时被建筑施工者不慎挖坏,尽管文物专家对它进行了修复,但依然难以掩饰它破碎的身心,似乎还能听到它低低的呻吟。我真担心它的定力,哪怕一股风,似乎也能将它吹倒。

明器是考古界的专业术语,也就是冥器,是指那些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秦朝之前的早期随葬品,多是用活人与实物随葬同死者一起埋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觉悟逐渐提高,人们开始用模型来代替实物进行随葬,这些模型被称作明器,多为模仿现实生活中实物,但会存在一定的夸张或艺术加工。汉代流行厚葬之风,以至于统治者不得不屡下禁止诏书。这些禁令,一方面刹住了埋葬的奢靡之风,另一方面导致一些死者生前不可能拥有的东西被做成明器来随葬。

至于新莽王朝,又称新朝,因为帝王叫王莽而得名。它介于西汉与东汉四百年历史中间,从公元9年1月15日成立,到公元23年10月6日被废止,历时仅十五年,是一个短命王朝。在我看来,它更像中国历史上的一朵昙花,存在的时间几乎可以让人忘了它的存在。但是,因为介于两个王朝之间,它为后世留下的文物倒还不少。

永州对新莽的记忆,就藏在那个时代的一些古墓里。1963年2月底,零陵李家园发现一座新莽古墓,出土器物计有生产工具、货币、生活用具和模型等。1988年和,零陵鹞子岭两次发现一批新莽古墓,出土大量以陶器为主的明器。这件陶屋就是1988年发掘出来的,它通长24厘米,通宽26.5厘米,通高28厘米,总质量7.515千克。

看见它的一刹那,我脑海里就闪过一念:如果把它放大一百倍,是否就是现代社会城市近郊的别墅,而令人充满向往之情呢?

可是,我们真的很难想象,早在前,中国或者说我们永州(那时候叫泉陵侯国,属零陵郡)就有两层的房子了。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民居之所以大多建一层,是因为有三大原因:一是古代没有建多层或者高层住宅的需要。土地在古代不是稀缺资源,单层民居结构简单、自重小、木材加工技术简单、取材容易,内部空间较大,采光通风较好,作为民居,平民百姓没有必要在高度上为难自己。况且多层木构建筑成本较高,使用率偏低;二是古人偏爱院落,没有院称不上宅子,而多层建筑不能满足对于院落的需求,所以相比在层数上做文章,古代的居民更愿意选择在自己的门头、牌坊,以及内部装饰上花钱做文章;三是中国古代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高度和建筑颜色也可以代表权威,普通的居民不愿意去挑战权威,怕受到惩罚。

其实,两汉期间的民居规模均不甚大。考古发掘的洛阳西部之西汉早期住房,平面方形,每面长13.3米,围以厚1.15米之土墙。南墙西及西墙北端各开一扇宽2米的门,室内西墙下有一土坑。应该说,这只是比较小的住房。若论当时的中型住宅,四川成都出土的一幅画像砖刻,所描绘的中型住宅布局大致分为东、西二区,而以西区为主。其大门置于南垣西端,入内有前院,经内门达后庭。庭中建有三开间之抬梁式悬山建筑一座,室内二人东西对坐,当系宅中主要厅堂。东区之北辟庭院,院中建木结构三层楼阁。南端则为厨房与杂屋,并有水井一口。至于两汉期间的大型住宅,可从《后汉书·梁统传》对东汉大将军梁冀之宅第的记载中一窥全豹:“冀乃大起第舍……殚极土木……堂寝皆有阴阳奥室,连房洞户,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琐,图以云气仙灵。台阁周通,更相临望;飞梁石磴,凌跨水道。金玉珠玑,异方珍怪,克积藏室。”你看,多么气派的庭院!只是有一点,汉代的大型建筑极少在城内,大多出现在城郊。

那么,有人会问:古代的零陵(包括后来改称的永州)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怎么会出现两层的民居呢?

说实话,我最初也存在同样的疑问。后来,经过研究便渐渐明白了。

我想说的是,这件陶屋,未必是民居,很可能是新莽时期零陵郡治或泉陵侯国里面某个官员或大户人家的房屋。否则,无论从财力来讲,还是从政治等级来讲,常人没有能力和资格来烧制缩小的明器和安葬成较大规模的墓。至于以前的零陵交通和经济状况,按照常人的推测,应该是十分闭塞和落后的。事实上呢?有可能恰恰相反:零陵在秦汉时期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且一度建设得相当繁荣!

据张泽槐先生著作《永州史话》记载:汉武帝征服南越以后,为了加强对南越地区的统治,随即在这一带建立起西汉中央政府领导的地方政权。元鼎六年(公元前1)汉武帝置零陵郡,郡治设在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咸水)。下辖7个县和4个县级侯国:零陵县、营道县、泠道县、始安县、营浦县、洮阳县、钟武县、泉陵侯国、都梁侯国、夫夷侯国、舂陵侯国。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起短暂的新莽王朝。王莽为了笼络人心,自称虞舜后裔,以舜为远祖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居摄元年(公元6年),王莽绞尽脑汁在九疑山下修建了一座“虞帝园”,以祭祀舜。之后,又将零陵郡改名九疑郡,可见用心良苦。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封于今宁远柏家坪的舂陵王刘买的第五代孙刘秀,起兵推翻了新莽王朝,建立起东汉政权。零陵郡及所属各县,也随之恢复原来的名称。由于当时泉陵县的经济已相当发达,加上泉陵县治南峙九疑,北镇衡岳,潇湘汇流,形成天然屏障,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故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5),将零陵郡治由零陵县移至泉陵县。从此,泉陵成为零陵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西汉时期,零陵郡的面积约占今湖南境内当时四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总户数和总人数的比重均排在四郡之末。到了东汉永和五年(140),湖南境内建制郡仍为四个,总人口为2813266人。其中,零陵郡人口增至1001578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占当时湖南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6%,排位升至第二。

要知道,古代交通是以水路为主的,而零陵位于潇湘二水交汇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想当年,秦始皇修筑灵渠,也是为了方便运输军队和粮草。秦军借助峤道和灵渠之便,征服了越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汉武帝对南越作战的胜利,也得益于水上运输。可以想象,秦汉时期,在零陵境内的湘江段,一定时舟楫往来、百千帆影的。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更何况有零陵郡治和泉陵县(曾为泉陵侯国)并存的基础,零陵焉得不出富贵人家?焉得不留下名门后裔?既然有富贵人家和名门后裔,他们去世后,焉得不成大墓?因此,说这件新莽陶屋是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一个缩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仔细观察这件新莽陶屋,我感觉它像一个遭遇交通事故而导致骨折、碰落了门牙的老人,让人充满爱怜。这是一座庭院与干栏相结合的建筑,主要表现在它的屋顶是硬山顶,整座房子为前屋后院式结构,且大门安置在两侧,属于对称式进入。我们知道,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就是硬山顶,它的风格表现在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这种风格在中国延绵了数千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永州之野的一些农村,还在建设这类的房子。如果大家观察这件陶屋,不难发现它的屋顶前后坡度基本均匀,显然属于硬山顶风格。再仔细看,屋子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居家之用,中间为堂屋,两侧各有两间房子。其中,左边的房子上有五个长方形竖孔窗,每个窗孔像是少砌了两三块汉砖。五孔窗下,有刻画的菱形花纹,这恰恰就成了右边房间的窗户。对比起来,左边房间显得有些含蓄,右边房间显得相对开放,且通风条件更好。中间是虚掩的门,敞开两三分,门的上方居中有花纹,似有今天百姓人家门上贴“福”字的痕迹。下层的上面有两个长方形窗孔,下面有五个正方形窗孔,看起来为储存物品、关养牲口家禽或方便之处。侧面上面有双线,勾勒出房间的位置与柱子所在。屋脊下还有两个小窗孔,似乎通风之用。下面有一大一小两道门,左边向前的门较小,右边居中的门较大,似居家之人的进出口。后院居中有一处上盖与前屋的堂屋相连,廊屋底有穿孔,应该是上楼的阶梯和如厕所在。按照建筑学家的归类,这种陶屋属于曲尺形式房屋,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后期时曾广泛流行。此类房屋的出现,扩展了人们的居住空间,凸显了房屋功能分化。

应该说,这件建筑明器无论从设计风格、装饰特点还是制作工艺都很具代表性,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潇湘地区汉代建筑的特点。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瓦曾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屋面防水,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到春秋末战国初,瓦的使用增多。而秦汉时期是瓦的发展兴盛阶段,由于制瓦技术的改进,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使得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江南水乡,鱼鳞瓦映着粼粼波光,成为中国古代乡愁的典型标志,也是中国水墨画的主要素材。而干栏建筑曾经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的土著流行建筑形式,永州之野的瑶族吊脚楼也属于这类建筑。它的出现与早期土著居民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干栏式建筑的主要作用有两种:一是避潮湿障气,二是防止野兽毒虫的攻击。可以想象,在大瑶山深处,瑶民的祖先借助树木在其上筑屋来居住,最初目的就是避开地湿瘴病的侵害,并防止野兽毒虫的攻击,这就是后来干栏建筑的前身。后来,人们砍伐树木埋于地面作为桩子,在其面搭盖住所,将“巢居”移至地面上,形成吊脚楼(干栏式建筑之中的一种)。而庭院式建筑,通常为皇室和富贵人家所拥有,主要是通过楼台亭榭和池水绿化来营造一种诗意环境。这件新莽陶屋的屋顶是瓦片,下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又有些许楼阁和庭院之感,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中看出两汉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它是干栏式建筑和庭院式建筑的有机融合。

明器是生活实景的微缩。零陵鹞子岭新莽古墓能出土这样的陶屋,可以肯定,在零陵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确实存在后这样的建筑。它之所以由令人艳羡的建筑变为令人赞赏的明器,主要是由于两汉时期儒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的流行。那时候的人们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人死后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因而今生所需要的也是来世所必需的。正如《荀子·礼论》所言:“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所以,人们不惜花费巨资,多埋一些随葬器物,为死去的亲人营造舒适的死后世界。这便导致汉墓中随葬品种类愈加丰富,且形成生活化的趋势。

于电脑上反复欣赏这件新莽陶屋的照片,我眼前似乎复活了一个家庭的生活场面:一个在零陵郡或泉陵县下班后的官员,踏着落日余晖散步回到城外的别墅,他看见迎面奔来的小狗,蹲下身子将它搂入怀中,抱着它走进自己的房子,把它放进隔出来的狗窝,又看了看旁边的鸡圈,抓了一把谷子喂了喂鸡,然后从后面的楼梯走上二楼。而他的妻子,此刻正在辅导孩子读《诗经》《楚辞》,见他回来,赶紧去为他切茶,然后开始忙着做饭菜。而他坐在儿子对面,代替妻子继续辅导孩子学习。一股南风从菱形窗孔吹来,桌上的帛书轻轻抖动了一下,孩子用手按住,并对父亲发出一阵天真无邪的笑声……

是的,这是一个家庭幸福生活的剪影,点点滴滴,充满了温馨。

而站在陶屋外观望的我,仿佛成了站在两汉交叉路口的平民百姓,我艳羡屋内的幸福,想通过窗孔了解更多,而窗口却吹来那时暖的风。

篇7:永州名胜古迹的说明文

到井头湾,是应当地群众之邀,创作一部以村史为主题,表现井头湾蒋氏祖先艰苦创业的彩调剧。

井头湾村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一个平地瑶古村落,距县城沱江35公里,与广西新华乡比邻。古村群山环抱,水系发达,境内古木参天,清泉溪流遍布,有“瑶都水乡,梦里桃源”之美称。

据井头湾《蒋氏族谱》记载,井头湾立村约在明末清初时期,蒋氏太祖为躲避战乱,来到井头湾定居落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存完好古民居50余座,形成占地40余亩的庞大院落。

立村以来,蒋氏族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为做人准则,严格要求子孙守法明礼、忠厚清廉,使蒋氏一脉子孙繁衍,根深叶茂。当年始祖蒋汝新在此生育蒋光椿、蒋光柏弟兄两人,后发展到现在1500多人的庞大家族。族中子弟以勤学苦读、科举入仕为荣,涌现了很多书香门第,其中蒋藩汉最有学问,曾与道州何凌汉(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之父)一起读书,嘉庆十年两人一同进京赶考,可惜蒋因家事中途折回,何凌汉高中探花之后为好友未能金榜题名深感痛惜,亲笔写了“山中宰相谁人识,海外神仙岂可知”一联以示钦佩和安慰。这块楹联木匾一直挂在蒋氏厅堂上,后来被毁。清代以来,族中子弟先后有20多位考取功名,仍留存有“登仕第”牌匾,激励后人。村民至今信奉“耕读传家”的古训,村里每年都有10多位学子考取各类大学,在外工作的人士多达100多名。

井头湾村以井得名。村头有一井名为“龙头井”,井水一年四季奔涌不绝,分三股清泉环流村庄,村里古民居群和巷道,呈“井”字形排列的独特格局,而被称为井头湾村。

村居选址颇为讲究,前有龙泉清溪,后有龙虎山拱卫,印证了当时风行的“前有照、后有靠”的建筑风水学说。宅院屋舍依山而立,顺水势而建,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平地瑶建筑,多为以马头墙为主的青砖大瓦房,与徽派建筑风格相似;又因部分屋舍面水而居,也参照了江华高山瑶吊脚楼的建造形式。两种建筑形式巧妙融合,使村居形式丰富而灵动、古朴而活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学思想。

井头湾村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多为三进,有两个天井、左右回廊四厢房,建造工艺为青砖蓝瓦和飞檐斗拱照壁,材料以大块条石为基脚,屋内石刻及木雕工艺独特,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兴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八字门楼,是井头湾村最为显著的建筑之一。八字门楼以徽派建筑为主体格局,但在细微处却又有区别,它是瑶族地区瑶汉杂居天井门楼式民居的典范,融汉族对称性建筑风格和瑶族依山就势面水而居建筑风格于一体,整合了瑶汉建筑的文化元素,展示了民族融合和繁荣发展的优秀成果。

在瑶族,女性的地位较高,生女孩比生男孩更显珍贵,招郎入赘之风也一直承袭。这种男女一样尊贵的观念,在井头湾古建筑上也有体现。在一些古民居的影壁和门柱的雕刻上,不仅有龙的图案也有不少凤的图案。在村口一户人家,因家中一胎两女,更是在门墩上留下了“双凤朝阳”的精美石雕,这一现象在等级制度森严、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十分罕见。

村里的瑶族妇女善织锦与刺绣。村里目前还完好地保存着用织布机自制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的习惯,主要织锦有“八宝被”、围裙带、腰带、背带等。村民平日里喜着平地瑶服装,女装用青布镶边,右襟开口,上系银扣两枚,喜庆之日盛装,头戴小花冠,盘发髻于脑后,横插银钗,两耳垂环,手戴银钏,衣配银扣,胸束围裙,腰系银链,足穿绣花尖头鞋。男装上衣为右襟开口的长袍,多为青色和蓝色。

村民们不论老少均善歌舞,完好地保留着唱“梧州歌”的习俗,春节、赶鸟节、盘王节等传统节日,经常可见各种形式的对歌会。婚礼习俗也还保存着坐轿子、唱瑶歌、坐歌堂、哭嫁等仪式。元月,中央电视台在此拍摄瑶族传统婚礼习俗,节目播出后,使瑶族文化得到广泛地传播、传承。村内有古戏台一座,至今保存完好,除了瑶族长鼓舞、瑶歌对唱和龙狮表演,由民间戏曲艺人组成的戏班子,也经常利用农闲和红白喜事,通过“耍调子”、唱大戏等方式,传扬传统道德和乡村文明。

村民善做各种瑶族传统美食。瑶族以勤俭为美德,无论家境贫富,每日必备一锅稀粥。美食以瑶家“十八酿”最负盛名,其中叠豆腐、豆腐酿为待客上品,腊肉、米粉肉、水煮肉等特色风味饮食堪称一绝。每逢节庆或是贵客上门,必舀出瓜箪酒,以歌下酒,一醉方休。

井头湾村山地广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历来是江华岭西农区水稻高产区,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全县前列。近年来,当地结合精准扶贫,把井头湾村列入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村建设,对古民居加以保护与修缮,成功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4A级旅游景区。以古民居、瑶族织锦和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让村民受惠于此,也让古村文化发扬光大。

田园风光无限好,青山绿水忆乡愁。美丽的井头湾,留给我们的是一种久别的乡村记忆,也是一个从未遗忘的桃源梦想。

篇8:永州名胜古迹的说明文

那天,与两个好友在永州街头散步,路过某酒庄,我们进去逛了逛。老板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见我们上门,十分热情,便指着架子上的各种葡萄酒和酒桶介绍起来,说这是法国最古老的罗曼尼·康帝酒园产品,这是法国最卓有声誉的酒庄之一拉图酒庄的产品,那是意大利最好的、也是最昂贵的葡萄酒之一阿曼罗尼,云云。听了他的介绍,另一个朋友忍不住地问:“为什么都是欧洲的葡萄酒呢?难道我们中国的葡萄不能酿酒吗?”老板笑道:“你讲这种话肯定是不喝酒的外行了!欧洲是葡萄之乡,所以也是葡萄酒之乡。”跟着,他又滔滔不绝地为我们介绍起葡萄的来源,说葡萄是常见的一种水果,而且“葡萄”一词是外来语的译音,是从希腊语“BOTPUS”的发音演变而来的。大约五六千年以前, 在今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南高加索以及中亚地区已有人开始栽培葡萄并进行葡萄酒的酿制, 后来向西传入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各国, 向东传播到东亚。我忽然打断道:“你好像扯得太远了,其实我们中国的葡萄远远早于西方的葡萄,因为张弛在《中国史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地区的玉蟾岩文化层中浮选出的植物遗存中,就有野生葡萄。因此,我们永州不仅是水稻的故乡,而且还是葡萄的故乡。”那个老板听了,顿时语塞,而我们也笑着告辞了。

用专家的话来讲,永州之野道县玉蟾岩的葡萄是野生葡萄,西域的葡萄是人工栽培葡萄。说实话,对于这个观点,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并不太认可。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常见的或者常吃的一些动植物,基本上都是由野生被人类驯化过来的。尽管《诗经》里早就有“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绵緜葛藟,在河之浒。”“莫莫葛藟, 施于条枚。”之类的记载(葛藟,就是指葡萄)。但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大地上现有的各种葡萄,都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之后培育出来的。只不过由于时间和地点、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变异,导致舶来品葡萄在中国也发生质变,并形成若干系列。

作为水果的葡萄,当然是可以吃的。可是,我还曾见过不能吃的葡萄,它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就在永州博物馆的展厅中。它的名字叫唐瑞兽葡萄纹铜镜,是文物部门征集购买而来的。它不是永州的“土特产”,户籍至今还是一个谜。但它与永州的结缘时间却很清晰:那是1991年的某天,当时零陵地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文物市场与它偶然邂逅,被它独特的气质所震撼,它浑身精美的花纹,像恋人眼中的一道道电波,缭得人春心荡漾,工作人员心里一震,便花钱将它从市场买回,安置到后来建成的博物馆里。

这件唐瑞兽葡萄纹铜镜,重量375g,直径9.6cm,厚度1.1cm,为青铜质地,圆形,伏兽钮,外缘凸起,镜背中心钮为一伏卧的瑞兽,镜背以凸弦纹分隔为内外区,内区近钮处一周为海兽葡萄纹,其中四只海兽环绕镜钮,姿态各不相同。外区饰以姿态各异的禽鸟飞翔于葡萄叶蔓之间。由于采用浮雕技法,画面高低起伏,立体感极强。该镜保存完好,铸工精细,构图完美,纹饰清晰,瑞兽禽鸟生动活泼。造型生动,富有装饰性。

看见它时,我曾一度感到惊疑:一种来自西域的水果,是怎么被工匠们运用到物件上而成为精美艺术的呢?

其实,这也是一种入境随俗的嫁接。甘肃靖远曾出土一件大夏鎏金银盘,盘的外圈是占半径二分之一还多的葡萄纹圆环装饰,内圈装饰希腊神话的十二神头像,盘中央还有一神人骑狮图形。考古专家认为:银盘上的这位青年男神就是罗马神祗巴卡斯(Bacchus),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相传他首创用葡萄酿酒,并把种植葡萄和采集蜂蜜的方法传播各地。”由此可见,葡萄装饰纹样在希腊、罗马的流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的,也是罗马时代、哥特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在建筑、金工、染织等艺术领域的代表性纹样。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葡萄纹饰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经历岁月的洗涤,中国的艺术家、工匠们把它与老百姓崇尚的瑞兽纹样巧妙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规矩格局,创造出了活泼、开放、富于变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便形成了自己民族风格的纹饰,并由此揭开唐代铜镜以花鸟为主题纹饰的序幕。

既然提到了瑞兽,那么,中国人崇尚的瑞兽究竟是什么?与西域的瑞兽有什么不同呢?

应该说,中国古代的瑞兽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上古神兽、四神、四灵、九子等种类。上古神兽包括:水麒麟、赤焰兽、重明鸟、毕方、应龙,等等。四神包括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四灵包括麒麟、凤凰、龟、龙。而九子,是指龙生九子,包括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趴蝮、睚眦、狻猊、椒图。这些瑞兽,无论是在官方建筑(比如说皇宫、王府、寺庙、塔、亭、台、楼、阁),还是在民间建筑(比如说私宅、祠堂、乃至墓葬)中,都可以见到。由此可见,中国的老百姓对神灵是充满敬畏的。而西方的瑞兽有独角兽、蛇、狮子等,它们主要表现在制作的小物件上,而建筑形式虽然有人面狮身等,但没有中国这么普遍。

回顾历史,葡萄的旅途,却充满了艰辛。想象当年那个名叫张骞的人,带着百余人原本是奉汉武帝之命去西域联系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的,哪知道他们在经过匈奴时不幸被俘,张骞被羁押长达十年之久。后来辗转大宛、大月氏、大夏,才回到长安。虽然他没有完成政治使命,却在沿途结交了很多朋友,并对行经路线进行了详细记载。后来,他再次奉命出塞,带着人把大汉的丝绸卖到西域,又把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带回大汉,阴差阳错地形成了经贸联系和文化交往,后人沿着张骞的足迹频繁往返于汉唐与西域之间,便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一直影响到今天。

梳理那段历史,我的眼前常常出现这样的臆想场景:一支驼队行走在茫茫大漠中,疲惫的张骞带着他的上百随行,在向导的带领下,把一箱箱丝绸运往西域。他们一边走,一边询问,一边记录,对沿途的乡村、城镇和都城,还有民族风情等进行详细记载。当他们把丝绸卖掉之后,又从市场买回他们从未见到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物品(或者以物易物),然后原路返回。这些原本属于西域的物种,带着一脸的惊奇和迷惘,蜷缩在皮袋里,被搁在骆驼背上,随着叮叮当当的驼铃声,一步一步走向大汉。进入大汉辖区后,细心的张骞把一小部分物种拿出来,交给当地的民众种植。回到长安之后,汉武帝命令人将西域之物分散到各地进行种植,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于是有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甘肃成县的核桃、新疆于田的苜蓿、安徽怀远的石榴、河北永清的胡萝卜……

出生于永州之野的理学鼻祖周敦颐有一篇传世名作《爱莲说》,里面写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殊不知,唐人同样甚爱葡萄。在我看来,整个唐朝,是葡萄的唐朝;整个唐朝的味道,就是葡萄的味道;整个唐朝的光芒,也是葡萄的光芒。尽管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的传说,但在那个时代,却没有看到荔枝纹和关于荔枝的建筑。而围绕葡萄,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一些地方还以葡萄作为地名。《唐会要》载曰:“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醐,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可见葡萄是唐皇征战中的战利品,被带回宫廷种植并酿制成酒,犒劳群臣。而且,据统计,唐诗中写到葡萄的有64 首,作者达 37 位,包括陈子昂、岑参、崔颢、王维、王绩、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一代杰出诗人,像“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唐彦谦《咏葡萄》),“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刘禹锡《葡萄歌》),“筐封紫葡萄,筒卷白茸毛。卧暖身应健,含消齿免劳。”(姚合《谢汾州田大夫寄茸毡葡萄》)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有力的例证。

至于铜镜,本来起源很早,殷商时期就有,到了唐代,由于唐太宗说了一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而更加流行。我们仔细观察这件唐瑞兽葡萄纹铜镜,不难发现,它由瑞兽和葡萄构成主体纹饰,高线圈分为内外两大区域:内区中为镜钮,周边四只各种姿势的瑞兽攀援葡萄蔓枝叶实;外区葡萄蔓枝叶实、飞鸟、蝴蝶相间。边缘纹饰自内之外有三叠云纹、流云纹两种。柔长的枝条, 舒展的花叶, 丰硕的果实与生动活泼的瑞兽、纷飞的鸟蝶构成一幅富有魅力的图案。那葡萄,似有晶莹泛绿之态,那飞鸟与蝴蝶,栩栩如生,似乎要从铜镜中飞出来,让人赞叹不已。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瑞兽象征吉祥,飞鸟象征自由,蝴蝶既象征爱情又象征福分,葡萄因果实繁多而象征“多子多福”。工匠们把中国传统的瑞兽纹与葡萄纹结合起来,大量地运用到铸镜纹饰中,这是唐文化兼收并蓄特点的一个写照,也是大唐盛世时代精神面貌的直接反应。

如果我们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审视这件唐瑞兽葡萄纹铜镜,应该还可以理解为:它彰显的是大唐盛世气象,蕴含着大唐的开放气魄和创造精神,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唐代瑞兽葡萄铜镜呈现出来强大的艺术表现张力,可谓厚积而薄发。它以其纹饰中出现的理性的内敛和感性的张扬,不但表现出唐人务本求实和意气风发二者兼容的秉性,而且为后人勾勒出一个盛世如何开创的宏大场面。在唐代,因为丝绸之路的延伸和玄奘西游,加上周边附属国的朝拜和西域的交往,使得唐朝的社会文化环境充满开放气魄和创造精神。而汉代以前的神兽纹饰及其衍生出来的唐代瑞兽纹,被赋予图腾化和符号化的气质,表达了人们的恐惧和膜拜的心理思想。隋唐以降,瑞兽的神性渐渐变成为人性,瑞兽的造型逐渐演化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和人情味。人们对瑞兽的情感由神秘主义的崇拜逐渐转为赋予其吉祥和幸福的涵义,反映出崇尚积极向上的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望。

馆藏材料显示,这件唐瑞兽葡萄纹铜镜,最初被命名为唐海兽葡萄镜,我觉得更加名副其实。遗憾的是,瑞兽是哪一种,专家们并没有具体说明。乍眼一看,我原以为它是中国老百姓喜爱的狻猊,可是拿它跟铜镜图片对比时,发现它跟宋代《博古图录》中的“海马葡萄镜”十分相似。铜镜上的海马似狼似虎,似豹似狮,似马似狐,似羊似鼠,令人有一种扑朔迷离之感。尽管有的外国学者认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海马”,是古代伊朗与祭祀有关的一种神圣的植物——“Haoma”,但中国人却固执地认为,海马就是海里的马,代表大洋深处的神秘与福音。

篇9: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说明文

在西安,必去的地方其中就有城墙了。西安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城墙,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古代城墙之一。它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明朝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就修建起来了,但它依然是那么宏伟。

一进南门,看到的便是一个瓮城。大家都听说过“瓮中捉鳖”吧。瓮城,就是把敌军赶进一个只有一个出入口的范围内,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这使敌人无还手之力。走近瓮城,看到的是一块块已经老旧的砖头,但是瓮城依然屹立着,我心里暗暗赞叹着古人的智慧。我站在瓮城里,想象着当年数万大军进了城,手上拿着各种兵器,但被城上扔下来的弓箭或石头随便宰割的时候,我心里一震,这是战争的残酷,也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篇10: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说明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名胜古迹众多,今天,我就来说说我的家乡——黄河明珠三门峡。??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的最西边,和陕西省、山西省交界,是黄河边上的“东方明珠”,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我最熟悉的就是黄河风景区的宝轮寺塔了。?

宝轮寺塔有13层,高26。5米,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名。它经过了16次地震仍然基本完好,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蛤蟆塔”。为什么叫“蛤蟆塔”呢?爸爸给我讲:从前,它里面有一对 金蛤蟆,因为两只一起叫,所以声音很洪亮。后来,一位僧人把雄金蛤蟆盗走,只剩下一只雌金蛤蟆,响声不如以前。每当游人在塔的四周叩石、击掌,就会听到呱呱的蛤蟆叫声,声音又响又快,所以 又称蛤蟆塔。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再介绍一下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关中,深陷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围绕着这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 、“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还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至今已有50至7000年,因发现在仰韶村而得名。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点。?

在有就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车马坑。现在叫虢国博物馆,馆内有出土的青铜器、玉器、车马坑和国君墓遗址。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排列保存完好的西 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这里还有中华第一铜柄铁剑等国家级重器。?

最后我给大家再介绍一下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坝,它是中国人自己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个大坝。大坝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还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我去年去 参观大坝时,大坝中间有两只大脚,两脚跨两省,一个山西省,一个河南省,又称“一脚跨两省”。站在雄伟壮观的坝头上,能看见滔滔黄河水打在三个怪石上,它们的名字叫:人门、鬼门、神门,三 门峡因此得名,又名中流砥柱。?

欢迎来我的家乡三门峡,只有你身临其境,你才能真正感觉到它们的美丽,感觉到它们的雄伟壮观,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11:名胜古迹说明文初中作文

我们是从午门开始故宫之旅的。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听旁边的导游说,这是故宫最大的殿堂,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太和殿前面有宽敞的月台,月台上有日晷。我从书上看到这是古代的计时器,相当于现在的钟表,是用日影测定时刻的。月台上还有18座铜鼎.听导游说这在古代时具有防火的功能,最初时18座铜鼎都是镀金的。可是现在一点金色的痕迹也看不到。

在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时,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我们穿过保和殿等几大宫殿来到御花园。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只见这里古木参天,我想每一棵大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吧。那粗壮的树干,大概需要三、四个人合抱才能围住。它们枝繁叶茂,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整个园林都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气息。

篇12:有关名胜古迹观后感800字

有关名胜古迹观后感800字1

在鲁迅故居旁,有一座名为沈园的私家园林。游完鲁迅故居后,第二日,我们便来到了沈园。

沈园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这都是因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人——陆游。相传当时,陆游与自己的表妹唐婉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但陆游的母亲认为唐婉一天到晚不务正业,在母亲的要挟下,陆游休掉了了唐婉。陆游十分伤心,多年后来到这里,与唐婉相遇,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钗头凤》。要想感受一下大诗人陆游的一生牵挂之地,就跟我一起游览一番吧!

刚刚进入沈园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棵参天大树,个个精神抖擞,挺起了腰板,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向前走,会看到一个高高大大的亭子,雪白的外表显得十分美丽。亭子内有一个洞,洞内放着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取名为“诗境石”。听旁边的导游介绍,这块石头是一块太湖石,它具有五个特点:瘦、透、漏、皱、丑,而且石头上的诗境两个字也是由陆游而写。

再向前走,有一座简朴的小石桥,叫“伤心桥”,我想这大概与陆游有休掉唐婉之后十分伤心有一定的联系吧!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孤鹤轩”。为什么叫孤鹤轩呢?导游介绍,因为为陆游在朝庭里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被一些人排次在晚年过着闭支野般的生活,陆游以”孤鹤“自喻,所以,我们就把这处建筑取名为”孤鹤轩“,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就接下来就来到了景区的中心,也就是记载陆游与自己表妹唐婉所做的两首文字不同却意境相同的两首诗。都名为钗头凤。

走出绿树成荫的园中小道,便看到一个小池,小池样子呈葫芦形,所以大家都叫它“葫芦池”。

看完这几个景点后,我们便来到了陆游的纪念馆,里面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在他一生的为官生涯中,一心一民为重,以国家为重。这一点我很佩服他,我一定要向他一样成为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好公民!

游完沈园,我们坐着乌篷船离开了。

有关名胜古迹观后感800字2

五月的深圳骄阳似火,高温灼热,大地炙烤,白天的热浪还未散去,我就已经开始盼望夜幕的到来。因为一场群星演唱会即将在深圳湾体育馆“春茧”拉开帷幕,而我将有幸一睹它的风采。

我轻快地漫步在入口的街道上,眼前的霓虹灯照亮了整个街道。在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听到此起彼伏叫卖声,原来这是商贩在趁机在兜售各种演唱会饰品。

这时候,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进入了我的视线,只见她半蹲着,双手摆放好印满了明星的海报后缓缓站起,对着路人小声地吆喝着:“明星海报,十五一张。”可能因为声音太小的缘故吧,许久无人问津,她失落地把头埋得很低。我走上前,准备买一张海报作纪念,她不经意抬起头看见我,怪难为情地问了一句:“你要买海报吗?”我点了点头,拿起选好的海报付了钱,便离开了。

我正拿着海报边走边欣赏时,我感觉有一双手轻轻拍了我的肩膀,我回过头,一位老人站在我的面前,面带笑容对我说:“年轻人,你好,能帮我一个忙吗?”我诧异地望着他。他接着说:“我是刚刚那个卖海报的小女孩的爷爷,事情是这样的。我的孙女个性十足,她打算来看演唱会,但她死活不肯要家里的一分钱,非要自己出来卖海报赚钱买门票。我想请你帮个忙,我给你200元,你再去买下她的全部海报。”

我拿着这200元重新回到了小女孩的面前,她看见我诧异地说:“怎么了,海报有什么问题吗?”我摇了摇头说:“我想再下你所有的海报,送给我的同学做纪念。”我递给她200元,说:“这200元钱够吧?”只见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连声说:“够了,够了,谢谢你!”。正如老人说的那样,她收起了她的“摊位”,向售票处走去。

此时躲在一旁的老人走到我跟前,看到她的孙女高兴地走进演唱会大厅,他终于舒了口气说:“多谢你,年轻人,她从家里出来时我很担心她的海报卖不出去,所以我就背着她偷偷跟出来了。”我被这位老爷爷爱孙女的心深深感动了。

我和老爷爷望着小女孩走进了体育场,我的心里也舒了一气。此时炽热的天气也似乎开始变得凉爽起来,这难道不是深圳最美的风景吗?

有关名胜古迹观后感800字3

奶奶的生日到了,为了庆祝一下全家决定去南山高高兴兴的玩一次。

一路上,黄色的葵花,绿色的水稻,金色的麦子,像一张张彩色的地毯,邮箱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叔叔开着车,把我们带到了南山脚下。周围尽是连绵起伏的峰峦,到处是苍翠挺拔的劲松,遍地的松果,山也好像穿上了迷彩服大自然用他巧妙的手笔,勾描出一座座巍峨的高山。我不由自主的赞叹道:真美呀。

定好了午餐的地方,大家就正式开始了游玩。弟弟和他的好朋友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上追着玩,因为草太滑,弟弟摔了个狗吃屎,朋友哈哈幸灾乐祸着继续往前跑,没跑两步自己也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哈哈哈这次换弟弟了。这时弟弟突发奇想:把带的垫子铺在斜坡上,做成滑梯。坐上去,刷,一下滑了好远。他的朋友看到这么好玩后,也跑了上去,一次接一次地跑上去,滑下来。

大家在阴凉的草地上坐了坐,休息好后大家觉定去爬山。在找到了个没被封锁的缺口,以那里作为起点开始向上爬。一路上山很陡,几乎与地面形成直角,土又非常稀松,一不小心就会踩空。荨麻也来插一脚,一路上危险重重。妈妈和姨奶奶,看了几眼,便放弃了。不过还好,山不太高,这是唯一令人比较庆幸的.事儿了。

可我在手脚并用终于爬到半山腰时才发现,我的估计完全错误,这山不但高,还不是一般的高。眼看着爸爸把我远远甩掉,拼命向山顶爬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到了山顶。

四周眺望山的后面还是山,只是更高,真是应了那句话一山更比一山高

玩也玩累了,该回了。回的路上,叔叔带着大家去看了他以前当兵的飞机场,给我们介绍着原先当兵时的酸甜苦辣咸;介绍着当兵时的刻苦的训练,在膝盖深的雪里跑10公里远;介绍着周围的环境。本还要去飞机跟前照两张相,由于飞机检修也没照成。

路上太困了,一觉睡到家门口。

然后,这次的游玩终于告一段落,既呼吸了新鲜空气,又锻炼了身体,还了解到了军队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举三得。

有关名胜古迹观后感800字4

小时候,父亲带我一起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其中对泰山念念不忘。

那天上午,我们乘车上了盘山公路,到达山腰时。恰逢小雨迷蒙,气候寒冷,令人不禁打了好几个寒颤。山上游人众多,穿着各色衣物,在嶙峋的山石和苍翠的树木间格外显眼,恍若在山间爬行的一条五花大蟒,我们循着石阶缀行而上,石阶虽多且窄,但路却不陡,再加上两旁山石掩映,使人不必小心谨慎。四周小雨霏霏,如野雾一般笼罩在山间,山间空气清新凉爽,深吸几口,有些胀热的脑袋便平静下来。

这样一路走到了南天门,景致与山下迥然不同。道路两旁小店林立,食物漂渺起的热气在风中摇曳,有的挑着货担在高声叫卖,有的不言不语,笑眯眯翻着热腾腾的大饼,让香气飘得更远些。若不是走在石阶上,周围还有怪石突出,简直以为自己走进了《清明上河图》。

过不多久,父亲讨饶道:“我走不动了,坐缆车上去吧!”我本不肯,但看到父亲疲惫的样子,只得答应了。缆车分上山、下山两条路,用根极粗的缆绳吊着,底下就是蜿蜒起伏的泰山,很是吓人!我眼一闭,牙一咬,心一横,坐上了缆车,过了好一会儿,才大着胆子向下看去:只见身下林涛阵阵,一望无垠,顺着山势起起伏伏,波涛汹涌,好个“齐鲁青未了”啊!

到了山顶,才领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处。但见脚下云雾漂渺,城乡村庄尽收眼底,让人心潮澎湃,自胸中平添一股凌云壮志,一如青年的杜甫。看来,那晚年垂泪的诗人在年轻时也曾在这儿领略过雄观天下的骄傲啊!

想到这儿,我又回忆一路上看到的大大小小的石碑,上面写满了对泰山的无限敬仰;那一个个遒劲的大字,记叙当年封禅的繁华庄重。“泰山”,它不仅是一座山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精神的象征!泰山,之所以为五岳之首,不光它的山之高,更在它文化底蕴之深厚,那一代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对它的称颂,早已化成一泓文化的清泉。而今,我也提笔,为它添进些源头活水。

有关名胜古迹观后感800字5

这个假期我参观了故宫。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听导游说:“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大约有10000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一进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因为故宫太大了,所以需要地图。我发现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

故宫面积72万平方米,共有各式宫室8千余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明清两代先后有24位皇帝居住在这里。1924年北京政变后,被废黜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出宫,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解放后,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成为我国最大的国家博物馆。

今天,我参观了故宫。我了解了祖国的文化,了解了历史。今我还要了解,了解一切一切。只有这样,我才能了解中国,长大为我的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

有关名胜古迹观后感800字

篇13:上海名胜古迹导游词介绍

文庙,坐落在文庙路215号,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元代始建的文庙,位于学宫街,1853年(清咸丰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文庙设指挥部,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文庙被炮火所毁。1855年(清咸丰五年)文庙在现址重建,占地17亩。内有棂星门、泮池、三顶桥、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建筑;有放生池、荷花池等景点;隙地遍种花木。当时已初具规模,但以后渐趋式微,犹如一颗明珠沉落于灰土之中。

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__”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拨款修葺和重建了一批建筑和景点,使文庙初步恢复原貌。

1995年根据“以旧区改造为重点,以道路建设和旅游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南市区制定了文庙修缮、开发的方案,决定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争取三年内完成。

文庙修缮开发总体格局分为祭祀线、休闲线和市场线。祭祀线从棂星门、大成门、东西庑房;大成殿及其殿前石平台至崇圣祠,全部按明、清风格原貌修复。休闲线主要修复魁星阁、明伦堂、放生池、儒学署,新建文曲门、大中门、增设绿地、移植树木,并在游廊等处设“上海文化名人碑林”,弘扬上海建城700多年来文化名人的业绩。市场线:重修尊经阁,开辟花圃、花坛,植树栽花,并在尊经阁东西新建一条长约70米,高低起伏、宽窄相间的明清建筑风格的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街市。另外,文庙沿老道前街、梦花街、学宫街三侧破墙建造1-3层与文庙建筑风格一致,且高低错落有致的用房,开设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古玩、书画轩、古钱币、邮品等商店。届时文庙及周围将充满传统民俗文化特色,成为人们游览的好去处。

篇14:上海名胜古迹导游词介绍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寺名来源于佛经上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现今龙华寺的殿宇大部分属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并保持了宋代伽蓝七堂制的格式,依次为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经楼。

天王殿侧钟楼高3层,悬有清光绪20__年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2米,直径达1.3米,重5吨余,“龙华晚钟”也是昔日的“沪上八景”之一。藏经楼上收藏着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佛教经籍及各种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被称为龙华寺“镇寺三宝”的明万历年间敕赐大藏经718函;范金千叶宝莲毗卢遮那佛一尊;御赐金印一枚。

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龙华撞钟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龙华庙会,至今已三百余年历史,已成为上海市一个固定的旅游节庆活动。地址: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电话:021-64566085

小贴士

节庆:元旦迎新春撞龙华晚钟、二月春节进香、四月清明祭陵、(农历)三月三庙会、(十月)吉祥龙华游、龙华皋鼓。

庙会:传说农历三月初三是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涅槃日,龙华寺作为弥勒道场,(农历)三月三举行隆重的纪念法会。龙华每年这个时候香火最旺盛,吸引了很多民众和小商贩,形成了热闹的庙会。餐饮/住宿/购物龙华素斋颇为有名,每天中午食堂中都大排长龙。交通公交41、44、809、734、933、864、73、87、104、166、轨道三号线(龙漕路站下)。

相关专题 说明文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