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优质教案

廖若星辉无影迹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廖若星辉无影迹”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优质教案(共17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③诵读品味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3、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懂得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①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 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明确: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明 确:《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回顾旧知:

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两首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 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 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 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等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得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 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 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的是第一首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2、齐读

(三)诗题解读 :

1、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明确:“归”字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这首诗歌

提问: 请问诗人

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

③归向何处? ④归去如何?

请大家自由诵读诗歌,然后回答我的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四)合作探究: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哪一个字突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鄙弃和厌恶?

明 确:“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 场的悔恨之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诗是作 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 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 十年”实际上应为“十三年”(陶渊明从29岁做江州祭酒 到41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正好1 3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2、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 适应

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 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 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 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 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 “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 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 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

篇2:《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古代诗歌两首《归园田居》和《山居秋暝》

江苏/陈礼林

归园田居•陶渊明(人教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塵雑,虚室有余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暝•王维(人教试验修订第三册第三单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基础演练,读通诗歌(38分)

1.读懂诗意,理解性学习(12分,每题2分)

(1)《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而令人神往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到淡泊宁静的`高洁心理。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①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讲归园田居的原因,第二层讲园田之美,第三层间接抒情,讲归园田居的好处。

②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

③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④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

(2)《山居秋暝》描绘出一幅雨后山村秋日晚景图,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①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②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③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④尾联寄慨言志,写此景美好,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3)下列说法中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①“王孙”实是诗人自况,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运用了暗比,表面看诗人是在谴责自己走错了路,实际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③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尤其是年轻时有“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的豪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的似乎并不是实话。 (《题未定草》)

④“风格即人”,平常的乡村生活中在两位诗人的笔下显得美,源于诗人高洁脱俗、热爱自然的品格。

(4)诗人高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下列能说明“自然”的诗句是:

A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①AC②BD③AB④CD

(5)下列诗句中皆出于《归去来兮辞》,最能诠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是:

篇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 适当引导 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官场) 思归(归隐田园)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 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篇4: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一首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少⑴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⑶年。

羁鸟⑷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⑸际,守拙⑹归园田。

方⑺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⑻后檐,桃李罗⑼堂前。

暧暧⑽远人村,依依墟里⑾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⑿。

户庭无尘杂⒀,虚室⒁有余闲。

久在樊⒂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品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4羁(ji)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读作“哎哎”,昏暗,模糊。

11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15樊(fan):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翻译

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生性本来(就)喜欢山川田园。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一去(转眼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囚禁在池中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在)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安守本分(我)归居(到)园田。住宅周围(有地)十多亩,(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乡里的炊烟缓缓地飘荡。狗叫(在)深巷中,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门庭里没有尘俗杂事,陋室里自有余暇清闲。久在官场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

篇5:《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反映诗人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四、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五、自主探究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幻灯片)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篇6:《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经典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

2. 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 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4. 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手段和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我探究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一幅田园风光画)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陶渊明)

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看一看,共同感受他所追求的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幻灯片:题目)(板书)

二、了解作者

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五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我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诗经》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生: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生: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生:二三节拍)。首先,请一位同学将这首诗朗诵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停顿,读出情感。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点评)

这首诗中有几个生字仍需要强调。(幻灯片:羁(jī)鸟恋旧林守拙(zhuō)归园田 暧(ài)暧远人村久在樊(fán)笼里)

羁:马笼头,羁鸟,笼中鸟。拙:笨拙,守拙,在这首诗中,是爱丘山,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流的意思。暧,它的偏旁是什么(日字),日旁的字一般表示光线明亮或暗淡的意义。暧暧,就是昏暗,模糊,光线暗淡的意思,那么,大家猜猜这时时间大概是什么时候呢?(生:傍晚,黄昏,夕阳西下时)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听听名家又是如何来朗诵这首诗的?(播放录音)

听,朗读得多么富有节奏感和韵味呀,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需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做到声情并茂。

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名家的朗读,再来诵读这首诗。(生读)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

四、疏通诗意

好,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字词,疏通这首诗的大意。

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大胆发言。(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吗?(生:没有)这首诗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一些重要的字词意思请同学们再来熟悉熟悉,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幻灯片:疑难字词意思)

五、分析内容

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生:归字)

找得十分准。那么,本诗围绕这个“归”字又主要写了“归”的什么内容?(生:归的原因,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的田园生活)

归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厌恶官场,喜爱田园)

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的这种态度呢?请找出来。(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幻灯片:诗句)

可是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出现官场、田园两个词呀,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理解。(生答:尘网、樊笼喻指官场,旧林、故渊喻指田园,羁鸟、池鱼喻指官场中人)(板书)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养在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共同特点是(生: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缚),那么这反映了诗人身在官场时是一种什么感受呢?(生:没有自由,痛苦不堪)

六、鉴赏语言

诗人身在官场是这样的感受,他归向田园后又是什么感受呢?他所生活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幻灯片:诗句)

我们一起将这些诗句朗诵出来。(师生齐读)

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有(生: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种农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见的,十分普通,可是在诗人笔下怎么就显得是这么的美丽呢?请大家鉴赏这些诗句的美感,深深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生答,教师引导、补充)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春天,榆树柳树浓荫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争艳,弄姿堂前,素淡与绚丽交相成趣。尤其是“荫”和“罗”两个动词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几乎是含情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你看那暮霭中隐约可见的远处村庄,还有那轻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烟,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同时,“暧暧”、“依依”都是叠音词,又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音韵美。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诗人不写虫吟鸟唱,不写人,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狗在幽深的巷子中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打鸣,这完全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世界,让我们不禁想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定是怡然自得、幸福快乐的。同时,狗吠、鸡鸣虽写动,诉诸于听觉形象,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正是这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营造出的是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e.“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出了田园生活之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吟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这是多么安宁和谐的田园生活啊,现在就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感受这田园生活所带来的情趣。(生读)

我们一起鉴赏了这首诗的语言,现在就请同学们再回忆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篇,说说他的诗歌艺术风格特点。(生答,教师及时引导)(板书)

语言朴实如话,意境清幽恬淡,感情真挚自然

由于这种诗风独树一帜,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到唐代又发展为一个顶峰,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所以陶渊明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始祖”。另外,由于他的归隐田园的追求为后世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因次又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七、拓展延伸

那么你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幻灯片:众说纷纭问题一)请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你的'见解。(讨论两分钟后,生答)

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下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也有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你又怎么评价呢?请结合这一组材料来进行讨论。(幻灯片:众说纷纭问题二,当代著名隐居人士)(讨论两分钟后,生答)

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人的性情所决定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在都市间找寻不到精神世界的宁静,渴望于山水田园中寻得一种心灵的和谐。也有人是以一种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态度面对人生,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就辉煌。当然,第二种选择于当前来说,这是一种主流意识。但是我们对每一种选择都不能够否定,因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选择对社会无害,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该去干涉。

八、背诵全文

从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你们对于人生志趣、道路的选择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那么最后,就请同学们再次来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乐趣,自由地朗诵这首诗《归园田居》。这首诗通俗易读,最好能够做到当堂背诵,开始。(生读)

我们一起来背诵全诗。(师生齐背)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靖节先生)

田 官场——尘网、樊笼 理 田 语言朴实如话

园 (厌恶) 想 园 意境清幽恬淡

之 田园——旧林、故渊 生 诗 感情真挚自然

乐 (喜爱) 活 风

官场中人——羁鸟、池鱼

人格追求

教学反思

随着这堂竞赛课的结束,我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而完成的。

《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是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诗作中典型代表作。由于他的田园诗风具有朴实易懂的特点,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鉴赏诗歌的兴趣。

这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挥和提高。

在本堂课的导入设计环节,我注意联系学生以前在初中所学过的旧知,引入新课题。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接受新知能力,而且巩固了以前的知识,使学生明白知识的紧密联系性特点。

在了解作者的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对作者生平经历了解的部分,教师只在其后做一些补充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是调动了学生熟悉作家作品的积极性,感受到自己也是一堂课中的一个角色。

当熟悉了作者生平后,我注重了诗歌的朗诵作用。既指明学生朗诵,又聆听名家朗诵,使学生从对比中掌握诗歌朗诵的技巧,懂得情感融入其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朗诵诗歌的兴趣,落实了诗歌朗诵环节。

进入到对诗歌文意理解的环节时,我有别于一些老师自己包办对诗歌字词全文进行翻译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字词的方法,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解决。经过后来实践,我发现这样做的确有好处,不仅锻炼了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而且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接受新知能力,熟悉了这一环节的重点所在。

这堂课的重点是对这首诗进行分析与鉴赏,在这个环节部分,我运用了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言可表。在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时,我找准重点,设计了问题的难易程度,渐渐挖掘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避免了芝麻西瓜一起抓的模糊教学,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读出了诗歌的深意。

为了既符合新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发言权等教学理念,又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我设计了诗歌语言鉴赏讨论环节,使学生于学习一首诗的过程中,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一般方法,学会读出诗歌所蕴涵的作者情感,品味出诗歌的语言美。当然,学生对于诗歌语言的鉴赏可能只是浮光掠影式的表达,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在一旁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深地体会出诗歌炼字的精确性特点,把握诗歌的内涵。

由于对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着重进行了讨论,那么后面设计的总结出陶渊明诗歌总体艺术风格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说出田园诗风的特点,因而对田园诗派的补充介绍也就不至于显得突兀,还让学生于这首诗以外,学到了一些文学常识。

学习一首诗歌,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学习知识和掌握方法,所以我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上设计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还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习正确地来评价人生道路选择问题,对今后自己的人生志趣选择有更多的思考和体悟。

我们不能就教材而教材,教材只是起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时,一直都很注意学习的方法性,注重学习知识的实用性,既让学生于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程学习的多元性和重要性,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知识一同增强。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由衷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给教学界带来的阵阵春风,拂开了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教学探索之路。或许这样的改革还有很多不够理想的东西,但是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课堂的开始,日后的改革之路必定会是愈走愈宽阔。

这堂课的设计是我对新课程理念进行研读之后的一个实践,临场发挥怯场的原因使我没有如期完成闪亮之处,这也算是给予我的一个教训,让我增长了许多教学经验。

这是本次竞赛课之后的一点点感想,收获很多,仅此留笔。

篇7:《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 “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板书题目)

二、了解作者

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明确: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也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板书)。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就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诗经》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什么?(“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二三”节拍。好,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听过名家的朗读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来诵读这首诗。请注意:要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停顿,读出情感。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

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

(学生点评完后教师总结)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羁(jī)鸟恋旧林:羁——马笼头,羁鸟,笼中鸟。

守拙(zhuō)归园田:拙——笨拙,守拙,在这首诗中,是爱丘山,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流的意思。

暧(ài)暧远人村:暧暧——就是昏暗,模糊,光线暗淡的意思。那么,大家猜猜这大概是什么时候呢?(傍晚,黄昏,夕阳西下时)

久在樊(fán)笼里: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如此比喻,可见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四、疏通诗意

(1)好,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解决其它的疑难字词,疏通这首诗的大意。

(2)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3)这首诗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一些重要的字词意思请同学们再熟悉熟悉,给大家一分钟时间。

五、分析内容

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归)那么,本诗围绕这个“归”字又主要写了“归”的什么内容?

明确:归的原因,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以及归后的田园生活。

问:那归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厌恶官场,喜爱田园。

问: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的这种态度呢?请找出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又问:可是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出现官场、田园两个词呀,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呢?

明确:尘网、樊笼喻指官场,旧林、故渊喻指田园,羁鸟、池鱼喻指官场中人。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养在池塘中的鱼。

问:这二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缚)那么这反映了诗人身在官场时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没有自由,痛苦不堪)

六、鉴赏语言

(1)诗人身在官场是这样的感受,他归向田园后又是什么感受呢?他所生活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我们一起将这些诗句朗诵出来。(师生齐读)

(3)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4)这种农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见的,十分普通,可是在诗人笔下怎么就显得这么的美丽呢?请大家鉴赏这些诗句的美感,深深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学生答,教师引导、补充)

明确: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春天,榆树柳树浓荫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争艳,弄姿堂前,素淡与绚丽交相成趣。尤其是“荫”和“罗”两个动词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几乎是含情有意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你看那暮霭中隐约可见的远处村庄,还有那轻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烟,是不是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啊?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同时,“暧暧”、“依依”都是叠音词,又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音韵美。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拓展阅读:

篇8:《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表现了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1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学情分析

学生对陶渊明比较熟悉,也能比较轻松地把握陶渊明诗歌的主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归园田居》组诗学习鉴赏

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

2、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 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5、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归园田居(其一)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归园田居》组诗学习鉴赏

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篇9:课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赏析

课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下面是课文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教这首诗,应该让学生体会它的“五美”:结构美,田园美,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

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

田园美。这首诗的田园美主要体现在八句写景诗句上。美在何处?淡雅开阔: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这是一幅淡雅开阔的田园画。恬静幽邃: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没有出场的“往来耕作”,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诗人描绘的这片田园,桃红柳绿,鸡鸣狗吠,“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记诗》),正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一派生机,良可喜人。

意境美。“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反复吟诵这首诗中的写景诗句,静心默想,就会觉得这段话说出了陶诗的精妙。

人格美。这首诗是在陶渊明从彭泽县令任上挂印归家一年后写的。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极为准确极为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诗人为了保住做人的尊严,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佳去处——官衙,视为“尘网” “樊笼”,把读书人的最佳选择——当官,视为“羁鸟”“池鱼”,把脱离此“网”此“笼”获得自由作为最快意的事来抒写来歌唱,真是敢反历史潮流的英雄,可谓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诗人的人格美还表现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躬耕自给,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田园美,歌颂田园美。这种自立于世的独立人格,可谓健全,堪称高尚;这种醉心田园、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如果能从陶醉渊明此后至去世的二十年的生活和诗文中考察解读诗人,我们会更加为诗人伟大的人格而激动不已。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至四十一岁的十三年中,时官时隐。“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弃官归隐,并以此终老田园。在他二十几年的晚年生活中,遭过火灾,常常“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行行竟何之”(《乞食》),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可是,有朋友劝他出来做官,他却“挥手而去”,连这个朋友送给他的一大笔款子,也分文不要。他追求的是什么?是人格尊严,是人生自由,是心灵自由,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对田园的深深喜爱之情,除了“性本爱丘山”这个重要因素外,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深恶痛绝。陶渊明为了远离昏浊腐朽的官场,选择了回归自然,退隐躬耕,“晨兴理茺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之二),陶醉于诗酒琴书亲戚情话之中,应该说,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之美。他诗中的田园那么美好,他抒发的情怀那么清纯,正是从另一面反映诗人对污秽社会险恶政治的厌恶。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汉魏六朝诗讲录》。

语言美。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就像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格外顺畅,特别爽快。而细细品味,又确是浅语蕴深意,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含蕴着诗人对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几多深刻体悟,对当时社会和官场的几多憎恶,

对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几多反思!“守拙归田园”,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拙”字有深意。“榆柳”“桃李”,为田园画面增添色彩;配上“荫”“罗”两个动词,顿觉“榆柳” “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就像一个由近处慢慢拉向远处的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从幽深邃远的村巷里听到那一声声悠远的狗叫,让人进入一种幽静渺远的境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上下两句对用叠词,读来音节谐和,琅琅上口,更让人领略到一种悠悠邈邈、隐隐约约、情意绵绵的乡村远景。

欣赏这首诗的“五美”,特别是其中的“人格美”,有一些老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我以为,这种认识是对渊明其诗其人的误解,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

拓展阅读:课堂教案设计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范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学生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五)分析鉴赏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为何而归?

明确: 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要求学生背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诗。

2.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要求学生背诵“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诗。

3. 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 (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诗。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并背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 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篇10:《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但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篇1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讲稿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讲稿

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下面是其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讲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③诵读品味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3、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懂得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①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 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明确: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明 确:《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回顾旧知:

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两首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 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 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 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等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得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 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 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的是第一首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2、齐读

(三)诗题解读 :

1、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明确:“归”字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这首诗歌

提问: 请问诗人

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

③归向何处? ④归去如何?

请大家自由诵读诗歌,然后回答我的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四)合作探究: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哪一个字突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鄙弃和厌恶?

明 确:“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 场的悔恨之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诗是作 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 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 十年”实际上应为“十三年”(陶渊明从29岁做江州祭酒 到41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正好1 3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2、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 适应

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 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 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 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 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 “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 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 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 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 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4、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播放“走进田园”flash

提问: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

(参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密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

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追问: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篇12:《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鉴赏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⑴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⑵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⑴做官,有名有利;

⑵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篇1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⑵ 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⑵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 羁鸟 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 恋旧林 思故渊 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 草屋

简朴幽雅

榆柳 桃李

远人村

安详悠闲

墟里烟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狗吠 深巷

宁静和平 闻

鸡鸣 桑树

无尘杂

闲适自在 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篇14:《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讲稿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讲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③诵读品味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3、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懂得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①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 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明确: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明 确:《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回顾旧知:

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两首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 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 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 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等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得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 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 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的是第一首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2、齐读

(三)诗题解读 :

1、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明确:“归”字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这首诗歌

提问: 请问诗人

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

③归向何处? ④归去如何?

请大家自由诵读诗歌,然后回答我的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四)合作探究: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哪一个字突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鄙弃和厌恶?

明 确:“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 场的悔恨之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诗是作 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 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 十年”实际上应为“十三年”(陶渊明从29岁做江州祭酒 到41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正好1 3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2、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 适应

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 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 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 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 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 “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 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 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 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 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4、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播放“走进田园”flash

提问: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

(参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密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

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追问: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追问: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自主探究: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参考: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2、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 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析:

☆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 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单只“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 (幻灯片显示)

☆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 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 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 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 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 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三: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

方宅草屋 厌恶官场

榆柳桃李 向往田园

傍晚的村落 情景 追求自由

墟里的炊烟 交融 保持高洁

深巷中的狗吠 淡泊恬静

桑树颠的鸡鸣 返朴归真

(评 析:优美的抒情诗,一般都能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在这首 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则是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 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追求自由、保持高洁、返朴归真、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2、语言质朴真淳,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四、课外拓展:名句欣赏(幻灯片显示)

陶渊明还写了很多诗歌,其中的一些名句,我们一起来朗读背诵一下: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归园田居》其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五、课堂总结:

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粪土,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颂

让我们把敬意献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请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陶渊明的评价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写在小作文本上,明天课堂上交流

篇15:《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赏析

⑴适俗韵,适合世俗的性情。

⑵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使人不得自由。

⑶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氏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为十三年。

⑷羁,jī。羁鸟,谓被束缚于笼中之鸟。池鱼,谓被养于池中之鱼。此二句以羁鸟池鱼比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田园。

⑸守拙,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故说“守拙”。拙,指不善为官,也就是不会取巧逢迎之意。

⑹罗,排列。

⑺暧暧,昏昧。

⑻依依,轻柔。一说,隐约可见。

⑼虚室,静室。

篇16:《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课文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下面是《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⑴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⑵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⑴做官,有名有利;

⑵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⑴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⑵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隐士情怀: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篇17:《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课文教案

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

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相关专题 园田课文